郭魯江:把群眾意見視作改革成效“最好的尺子”
郭魯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論衡》中的這句古語,強調“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之一,充分彰顯了我們黨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是我們黨性質宗旨、初心使命的生動體現。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人民服務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毛澤東用“銅墻鐵壁”“真正的英雄”等贊譽人民群眾,強調“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它應該受人民的監督,而決不應該違背人民的意旨”,要求“一定要每日每時關心群眾利益,時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適合當前群眾的覺悟水平和當前群眾的迫切要求”。鄧小平明確指出,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艱巨任務和復雜局面,順應實踐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望,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明確宣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70多次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和中央深改委會議,2000多個改革方案,一切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旨歸都是為了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成現實。從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到養老、托育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從平安中國建設,到大氣污染防治,一件件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一次次被列入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和中央深改委會議日程,一點一滴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改革舉措,如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等等。
人民的獲得感,改革的含金量。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事實有力證明,從人民群眾所需出發,就能找準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以群眾到底認不認可、滿不滿意來檢驗,就能讓改革落到實處、取得實效。一方面,人民群眾身處實踐最前沿,對實踐變化感知最敏銳、感受最深切,意見建議最聰慧、最管用。保障他們的意見建議暢通表達,有利于更好把握發展規律、破解發展難題、提升改革成效。另一方面,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在抓改革措施落地見效時,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準確把握群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群眾到底在期待什么、群眾利益如何保障、群眾對改革是否滿意,才能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才能多出一些叫得響、立得住、群眾真正歡迎的真招實招。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堅持人民至上要篤定“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